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145篇
科学研究   2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Feedback plays an integral role in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s it is often the only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at students have with tutors or lecturers about their own work. Yet, in spite of its integral role in student learning, there is disagreement between how students and tutors or lecturers perceive the pedagogic purpose of feedback. Central to this disagreement is the role that feedback has to play in ensuring that students produce the ‘right’ kinds of knowledge, and become the ‘right’ kinds of knowers within their disciplin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find common ground between students and tutors or lecturers on what feedback is for, and how to both give and use it effectively, we need to conceptualis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knowers anew. We offer, as a useful starting point, the Specialisation dimension of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as both practical theory and methodological tool for exploring knowledge and knowers in English Studies and Law as two illustrative cas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is analysis offers lecturers and tutors a fres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knower structures they work within and, relatedly, a clearer view of the work their feedback needs to do within these.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学科群中活动最频繁、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它被看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认为其学科史极其短暂,可以叙述但无须研究。陈学金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挑战了上述传统观点,不仅开展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而且提出和论说了若从1905年王国维提出"教育的人类学"的术语和内涵算起,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已有上百年学科史的新锐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相交织的视角出发清晰和准确地界定何谓教育人类学,是分析和论述教育人类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在未来的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进程中,这本学科史的先驱性著作是"绕不开的研究",必将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3.
家庭与学校之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是教育学术与政策研究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建立的一种理论基础,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与社区为学生成长承担共同的责任时对孩子的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他们之间的影响力会不断累积,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关怀型社区之中。文章主要阐释重叠影响理论与六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实践框架模式,希望对我国建立新型的家庭与学校关系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专业素养是专业能力所蕴含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教师核心专业能力是一种被称为基于设计的行动力的综合能力,并非PACK的运用能力,因为PACK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基于设计的行动力所蕴含的教师专业素养可以区分为学科素养和设计素养。学科素养蕴含在课程之中,通过课程分析可以使之清晰化;设计素养蕴含在技术性教学设计理论之中。以STEM课程“抓住风:设计风车”为例,STEM教师的学科素养包括掌握课程包含的S.T.E.M.学科知识、能利用课程提供的材料制定一款特定功能的风车、能独立完成不同材料捕捉风能的单因素实验、身体力行地传递科学精神。以“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为例,STEM教师的设计素养包括能基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观念思考教学设计;能运用知识建模进行学习内容分析,并用“(知识点,学习水平)”方式陈述学习目标;能结合实情和知识建模图组块确立任务类型,并将它们具体化为师生交互过程;拥有足够的FC知识(Facts and Cases),并能够设计新的FC知识;能结合实情和动力设计模型提升教学方案的质量水平;能结合经验设计探究学习的学习支架。  相似文献   
5.
安涛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学科边界是学科的重要属性,教育技术学需要守正自身边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抽象,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边界要先从认识教育技术边界开始。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边界的划定可以从教育技术本体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和进步推动着教育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知识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具有明显的“国籍性”。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边界取决于其核心问题的理论关联度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话题。同时,学科跨界成为教育技术学超越自我的发展动力,这是由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应从学科封闭走向学科间性,这既要树立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要加强独立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既是学科跨界的起点,也是学科跨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提出了改善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于形容词能否作状语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论,但目前已有定论,即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形容词可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其作状语的情况各不相同,另外形容词作状语时,语义指向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于纪律处分期间(“两规”和“两指”)供述罪行的行为是否构成自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于纪律处分期间如实供述罪行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自首,因为它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和符合自首的立法精神,对于降低司法资源成本和教育改造罪犯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SWAT 2000气象模拟器的随机模拟原理、验证及改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东  张万昌  张东 《资源科学》2004,26(4):28-36
该文详细介绍了SWAT 2000气象模拟器(最高、最低气温、太阳辐射)的随机模拟原理,利用甘肃河西地区酒泉、张掖等7个站的完整气象资料,提出了气候条件相似的区域气象台站月平均气象数据的计算方法,并计算出模拟器需要的输入参数,对气象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逐日平均气温修正模拟生成的最高、最低气温并求5日滑动平均,对模拟器进行了改进.通过模拟结果与气象台站实测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改进后最高气温相关系数从0.85提高到0.90,最低气温相关系数从0.89提高到0.94,气温数据模拟精度有一定提高.最后利用改进后的气象模拟器对河西黑河地区祁连、札马什克、莺落峡3个数据短缺站点进行了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模拟,通过SWAT模型的应用证明模拟结果能够满足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气象输入数据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彩色铅笔插图属于绘画艺术,因其色彩的丰富多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想表现好一幅彩色铅笔插图,除了要对它的工具性能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推敲色彩的变化规律。多进行色与色之间的叠色和混色,可以使画面得到意想不到的丰富色彩变化。只有这几方面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一幅优秀的彩色铅笔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